都说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,你是否知道如何吃姜?
编者按
“早上三片姜,赛过喝参汤。”,“呕家圣药”等俗语都是对生姜功能形象而精辟的概括。夏吃姜正当时,可以开胃健脾,促进食欲。生姜还有诸多常识,了解生姜的性质和功效,才能取其利,避误区,达到科学养生的目的。 |
冬吃萝卜夏吃姜
俗语说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劳医生开药方”。进入夏天,人体阳气会向肌表发散,造成体内阳气相对不足、脏腑微寒,此时常食用生姜能助阳生热、逐寒去湿,有助于夏季养生和防治多种疾病。特别是中老年男性,夏季吃姜能补阳健身,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。
生姜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,其实在食用时是很有讲究的,不同体质的人有不同的吃法,并需要选择不同品质的生姜,否则可能起不到防病治病的作用,还会有害健康。
夏季人体阳气向肌表发散,体内阳气就会相对不足,呈现微寒状态,如果此时贪凉饮冷,就会加重脏腑的寒症,出现感冒、腹泻、腹痛、恶心、呕吐、浮肿等不适症状。因此,中医主张夏季吃姜以温散体内的寒气。此外,中医素有“男子不可百日无姜”之语,这是因为中老年男性阳气日衰,易出现泌尿系统和性功能方面的问题,而姜具有加快新陈代谢、调节男性前列腺及性功能的作用,所以生姜多用于男性保健。
食生姜虽有养生祛病的保健功效,但并非多多益善。生姜属热性食物,凡有喉痛、喉干、大便干燥等属阴虚火旺、内火偏盛的人,不宜长期食用生姜。因姜有活血祛瘀、行气破滞作用,故怀孕妇女也不可多食。
姜的不同品种和功效
生姜可分为鲜姜、干姜、炮姜、煨姜等,由于加工方式不同,其功效也不一样。如鲜姜辛而温散,善温中降逆止呕,止咳祛痰,适合体虚容易感冒的人食用;干姜辛热,除脾胃虚寒而补中,适合四肢冰冷的人食用;炮姜味辛苦,温下焦之寒,是经常腹泻者的食疗佳品;煨姜偏于温肠胃之寒,能温中止痛,适宜虚寒腹痛者食用;姜炭性温,能驱寒止血,适用于久泻久痢出血之人;生姜皮性辛凉,治皮肤浮肿,适合浮肿者食用。
◎容易感冒的人食鲜姜
中医将容易感冒的人归为气虚,这类人常伴有精神不振、容易疲劳等症状,一旦受风寒,很容易出现恶风畏寒、鼻塞喷嚏、咳嗽咽痛等表寒症。可食用生姜糖块,将250克鲜姜去皮榨汁,红糖300克放入沙锅,加少许生姜汁,以文火煎至红糖溶化时,再倒入剩余的姜汁继续用文火煎,直到红糖能挑起成丝状而粘手时停火,冷却后用刀切成小块。每日早中晚各1次,空腹食用30克。
◎四肢冰冷的人食干姜
此类人多属阳虚证,常感四肢发凉,不愿吃凉的东西,常出虚汗,夜尿较频,肢体困乏。鲜生姜经晒干或用微火烘干后为干姜,大辛大热,燥烈之气颇强,通脉行气,能鼓舞阳气通行周身,固表止汗,固肾止遗。取雄鲤鱼1尾(约500克),干姜、枸杞子各10克同煮熟,加料酒、盐、味精调味即成。空腹服食,隔日吃1次,连服5次。
◎容易腹泻的人食炮姜
此症多见于年老体弱者,脾肾阳虚,命门火衰,导致大便时溏时泄,或粪便中见未消化食物,饮食减少,稍进油腻食物,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,面色萎黄,神疲倦怠等。炮姜是用干生姜在热砂中烫制而成,表皮呈棕褐色,内部为棕黄色,性味苦、涩、温,功效与干姜相似,但温里作用弱于干姜,能收涩止泻。取炮姜5克、车前子10克稍炒后研末,加红糖1匙,滚水冲服。
◎经常腹痛的人食煨姜
此类人多由于素体脾阳不振,或者过服寒凉之物,损伤脾阳,常表现为腹痛绵绵,时作时止,饥饿劳累后加重,得食休息后减轻,喜热恶冷。将鲜姜洗净,用草纸包裹,以清水浸湿,放炭火中煨制至纸焦黑姜熟即是煨姜。其味辛性温,虽辛散之力不及生姜,但温中止痛之效则比生姜强。取煨姜6克、吴茱萸10克(装入纱布袋中)、糯米100克,共煮稀粥,粥成后拣去吴茱萸、煨姜即可,每天早上食用,连服7天。
◎时常浮肿的人食姜皮
多由于饮食不节,或劳倦过甚,脾气受损,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浮肿,小便短少,身体困重,胸闷纳呆,恶心。姜皮(生姜之外皮),味辛性凉,能以皮达皮,辛散行水,故可利尿消浮肿,用于治疗水肿、小便不利。取生姜皮10克、冬瓜皮30克、茯苓皮30克、黄芪10克、大枣5枚加水500毫升,煮开15分钟后去渣,加白糖适量。分2次饮,1日饮完,连饮7天。
◎糖尿病人食洋姜
有一种姜叫洋姜(俗称鬼子姜),其功效却与生姜大不相同。临床研究发现,洋姜中含有一种与人体内胰岛素结构非常近似的物质,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。由于糖尿病人多为阴虚燥热体质,不适宜吃生姜,夏天可常食用既能调节血糖又能清热的洋姜。洋姜宜用盐腌制后食用,对糖尿病有一定辅助疗效。
相关阅读 生姜这样用,远离大病和癌症,血栓一辈子不上身,健健康康活到老! |
|作者简介|
李薇、张红玲,医药养生保健报记者。本文根据记者对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、教授胡玉芳的访谈编辑而成。
来源:医药养生保健报(2008-5-1),图片来自网络
★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★
《爷孙俩的中医故事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★★★★★
中国第一部全面《急性心肌梗死》防治电影,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
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